News Release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如何突破贸易壁垒,加速全球化布局?

《放眼海外》系列专题:风电、光伏、储能产品出口及海外战略布局

4 minute read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here 

          伍德麦肯兹《放眼海外》系列专题报告显示,尽管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升温,中国可再生能源制造商仍在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目前,中国企业在风电供应链、光伏组件和储能电池领域的海外工厂总数已达114个,仅2024年就新增35个海外生产基地。这些设施战略性地分布在中东、亚太和欧洲等地区,旨在规避日益严峻的关税和本地化要求壁垒。这充分展现出中国企业在维护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业主导地位方面的强大韧性。

出口呈现“量增价跌”态势,市场竞争白热化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出口表现强劲,整体出口容量同比增长20%。其中,风机出口表现尤为突出,出口额同比激增72%;光伏组件和电池出口容量也分别实现11%和28%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光伏和储能电池产品出口依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比2023年48%和39%的爆发式增长有所回落。

          尽管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价格持续下滑,导致整体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其中,光伏组件出口总额降幅为29%,电池出口总额也下降了5%。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制造商正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需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冲击,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国内同业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在维持市场份额的同时,利润空间却在不断收窄。

          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调整出口策略,从传统的直接出口模式转向海外本土化制造,以有效应对各种贸易限制措施。

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催生了无可匹敌的价格优势

          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了全球80%以上的风机、光伏组件和储能电池。这一领先优势为中国企业构筑了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壁垒。伍德麦肯兹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海外制造的产品与西方同类产品相比,风机价格低28%,光伏组件价格低4%,储能电池价格低31%。这种价格差异使得中国产品对全球成本敏感型开发商极具吸引力。

          随着出口量持续攀升,部分企业也开始主动调整布局,通过海外本土化制造来应对各国日益严格的本地化率要求和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中国制造业的效率优势所转化的核心经济竞争力,即便在关税壁垒和贸易限制的重重包围下,这些企业仍能维持强劲的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构筑战略要塞

          据伍德麦肯兹数据追踪统计,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投资势头持续强劲,2015-2024年期间,海外电力项目总数达369个,十年间增长34%。我们预测,到2030年,中国有望在“一带一路”的重点市场掌控近80%的集中式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构建一个能够有效规避西方贸易限制的战略性能源网络。

          可再生能源投资重心正在向中东、亚太和里海地区转移,依托中国制造的高质量产品,绿地投资对有意在准入便利的市场开展项目的投资者而言,吸引力正不断增强。而欧洲由于准入壁垒多、项目成本高,投资吸引力有所下降。

          亚洲、中东和拉美中政治环境稳定的市场,对中国制造商的吸引力正日益增强。其中,沙特阿拉伯和阿曼雄心勃勃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对中国投资者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中东、亚太和欧洲是生产基地布局的战略枢纽,这些地区既是中国辐射全球市场的制造枢纽,也是重要的本地需求中心,为中国构建起了一套能够绕开传统贸易壁垒的平行供应链体系。

本地化政策效果反转:中国企业顺势加速全球布局

          全球各地推行的本地化政策,包括欧盟《净零工业法案》以及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制造业激励措施,却意外地推动了中国制造商加速全球扩张。这些政策非但未能阻挡中国企业的发展势头,反而促使其制定更为精细的国际化战略,最终可能通过构建分布式制造网络,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本文核心观点摘录于伍德麦肯兹《放眼海外》专题系列报告: